时间:2024/3/23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公元前年,秦国名将白起率五十万秦军进发赵国长平,想要一雪上党郡归赵之耻。赵国不甘示弱,派五十万大军布于长平一线,百万将士在此上演了战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。

经此一役,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军坑杀,白起一战封神,成就杀神威名,而军力原本与强秦不相上下的赵国,国力一落千丈,再无问鼎中原的可能。

很多人都认为,长平之战的爆发,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而司马迁更是用“利令智昏”来评价他,斥责其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,招致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的大祸。

未睹大体。鄙语曰‘利令智昏’,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

而不同于司马迁的批判,荀子则认为他是能解国之大患的辅佐能臣。

解国之大患,除国之大害,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。

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,赵惠文王之弟,战国四公子之一,因礼贤下士、广纳贤良而得美名,流传于世。但是,与其他三位相比,赵胜又似乎显得能力平平,目光短浅。

那么,平原君赵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长平之战的爆发真的是因他而起的吗?他最终的结局如何?

这一切,都要从秦将白起率军围困韩国上党郡开始说起。

01谏纳上党,长平之祸

公元前年,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韩国上党。此时的韩国已是国弱兵疲,在秦昭襄王看来,上党郡已是待宰的羔羊,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。

秦军将上党郡围困得水泄不通,而城内也早已乱作一团。此时,上党郡守冯亭正在草拟一封献城投诚书,不过,他投诚的对象并不是起兵来犯的秦国,而是盘踞在北方的强国赵国。

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后,开始犯了难。如今,上党已经是秦军的囊中之物,可冯亭却要将上党献于赵国,一旦接受,就等于是与秦国为敌。

可是,上党郡物产丰饶,军事战略地位更是尤为重要。收下上党不仅可以扩充赵国的版图,更是能增强国力,与秦国一战也未为不可。

其实,赵孝成王对上党郡早已垂涎已久,此时更是直接送到了嘴边,这到嘴的肥肉没道理不吃啊。思量再三,他找到了叔父平阳君赵豹商量,却被赵豹一口拒绝了。

赵豹认为,上党郡这块肥肉没有那么好吃,对赵国更多的是有害而无利。于是,心有不甘的赵孝成王找到了平原君赵胜,赵胜贪图上党的十七座城池,建议赵孝成王接收上党郡。

根《东周列国志》记载:

发百万之众,而攻人国,踰年历岁,未得一城。今不费寸兵斗粮,得十七城,此莫大之利,不可失也。

虽然,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,可是他也担心这一决定会招来秦国的大肆报复。思来想去,他决定派遣老将廉颇镇守上党郡,以退秦军。

此时,白起的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排兵布阵,准备一举拿下上党,却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。

原来,秦国丞相范雎得知了上党归赵的消息后,开始劝说秦王撤兵,他认为赵国军力强盛,此时硬碰硬绝对讨不到好处,不如暂时避其锋芒,休养生息,等时机成熟了再与之一战。

俗话说,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!秦军厉兵秣马两年,终于等到了机会!

公元前年,秦昭襄王命白起为将,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,一雪上党归赵之耻。面对秦国的五十万雄兵,赵国也不甘示弱,同样派出五十万大军,布于长平一线。

一时间,长平兵甲遍布,百万将士将在此上演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,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,长平之战。

长平一战,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坑杀,白起因此成就杀神威名。平原君赵胜则因贪图小利,劝说赵孝成王接收上党,由此激怒秦国引发了长平之战而遭受世人非议。

公元前年,秦国乘胜出击,由五大夫王陵率领二十五万秦军挥戈东进,围困邯郸,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攻灭赵国。

此时,邯郸城内,平原君赵胜已是忧心如焚。长平之战,赵国一败涂地,此次秦军更是来势汹汹,有直取邯郸之意,赵国危矣。若想保住赵国社稷,只能联合其他诸侯国合纵抗秦。

合纵的意思是,合众弱以攻一强,这是战国时期弱国惯用的军事手段。在战国中后期,战国七雄中的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为了壮大国力,时常何总联合,共同对抗秦、齐两大强国。

国难当头,赵胜也想到了合纵抗秦的办法,于是,他向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修书一封,请求他能劝说魏王发兵支援赵国。

可是,正当魏国派遣十万大军前来支援的时候,秦昭襄王却威胁赵王,直言魏国若是救援赵国,那下一个灭国的便是魏国,魏王胆怯,只好命十万魏军驻扎的魏赵边境,以作观望。

面对魏国的迟疑,平原君赵胜不得不求助另外一个盟友楚国。但是,自从白起率军横扫中原之后,楚国也畏惧秦国的虎狼之师,想要楚国出兵救援也难如登天。

为此,赵胜决定亲自出使楚国,希望能说服楚王发兵救援。

02毛遂自荐,合纵抗秦

这一天,平原君命府中的众多门客齐聚一堂,他想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出二十位谋略过人的上客组成智囊团,随自己出使楚国。

可是,任他挑来选去,也只有十九个人符合要求,余下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来。就在赵胜犯难之际,队伍末尾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站了出来。

年轻人朝着赵胜拱手道:“公子,在下资历浅薄,本不该与各位前辈抢这次机会,但是,现在既然人才不够,不知公子可否算上我一个?”

年轻人名叫毛遂,是平原君府上的门客,确切地说,应该是下客。平原君有门客三千,他将这些人分为三个等级,上客、中客、下客。

上客可以直接面见主公,诉诸己见,为主公出谋划策,生活上备受礼遇;中客则可以替主公跑腿办事,生活上也是衣食无忧;而下客则出身贫苦人家,投身府门只为一口饱饭,所以不得重视。、

赵胜见年轻人俨然一副下客的模样,不由有些疑惑,毛遂见状,便又说道:“公子,在下毛遂。”

平原君是第一次听说毛遂的名字,不由细细地打量了一番,仍然没有任何印象,于是拒绝道:“先生想必刚入门下,初来乍到便愿意帮我排忧解难,这份心意我心领了。”

毛遂闻言,说道:“公子,在下投入您的门下已有三载了!”

平原君听完,心底更是有些看不起毛遂,直言道:“先生,所谓贤能之士处在这个世上,就如同尖锥放在囊中,尖端立现,先生入府三年,我却从来没有听过先生的大名,先生的才能恐怕不能服众啊!”

毛遂听完平原君的一番话,不禁笑了笑,反驳道:“如公子所言,尖锥放在口袋里锥尖一定会显露出来,可假如锥子还没有被放进口袋中呢?毛遂今日自荐,恳请公子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囊中,我定会捅破口袋,锋芒尽露!”

毛遂的一番豪言壮语让平原君颇感意外,一个投身府门三年,无人问津的下客,何以能说出这般狂言,他不禁有了些兴趣,思虑再三后,他决定让毛遂跟随他一起出使楚国。

这便是毛遂自荐的典故,毛遂身为下客却敢于自荐,可谓胆识过人,可这也映射出了平原君赵胜的另一面,他虽然礼贤下士,却没有识人之明。

这一点,在他另外一位门客公孙龙身上可见一斑。公孙龙深得赵胜的赏识,十分擅长诡辩之术,离坚白就是他著名的论点之一。

他认为,一块坚硬的白石,眼睛是看不出它的坚硬的,只能靠手触摸,可是用手摸却不能分辨他的颜色,只能感受到它的坚硬,所以这世上只存在白石和坚石,没有坚白石。

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诡辩论点!

如此偷换概念,混淆视听的一个人居然受到了赵胜的重用,可见赵胜并不是一个能知人善用的人。所以,毛遂跟随了他三年,没有被重用,也并不奇怪。

不过,赵胜还是有优点的,他从善如流,虚心纳谏。他曾为了留住门客,杀了自己宠幸的美人。

一日,平原君府门口有一个瘸子路过,被平原君的宠妾嘲笑,瘸子认为受到了侮辱,要平原君杀了宠妾。平原君假意答应,事后却嘲笑瘸子不知好歹。

平原君的这一举动让门客们觉得,平原君只爱美人不爱士人,于是纷纷出走。平原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经过门客的劝谏,杀了美人,给瘸子赔罪,门客才慢慢又回来。

据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记载:

平原君家楼临民家。民家有躄者,槃散行汲。平原君美人居楼上,临见,大笑之。明日,躄者至平原君门,请曰:“……臣愿得笑臣者头。”平原君笑应曰:“诺。”躄者去,终不杀。居岁余,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。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,自造门进躄者,因谢焉。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。

也正是平原君虚心接受错误的态度,给了毛遂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。

03仗义疏财,保卫邯郸

这日,平原君带着精心挑选的二十位门客来到楚国,请求面见楚王。大殿之上,平原君开门见山,请求楚王派遣楚军救援赵国。

可楚王也不愿意与秦国对立,于是以楚国连年灾祸,国力微弱为由拒绝了平原君的请求,让他向燕、韩、魏等其他诸侯国求援。

可事实上,楚国处于中原腹地,方圆千里,精兵强将,如果连楚国都不愿出兵,坐山观虎斗的话,其他诸侯国更不会出兵,如此难成合纵抗秦之势。

为了能说服楚王,平原君耐心地与楚王分析利弊,不停地游说。可平原君费尽口舌,游说了整整一天,楚王还是顾忌秦国,害怕会遭到报复,迟迟不愿答应。

此时,等候在殿外的毛遂按捺不住了。出行之前,平原君曾交代过,若是说服不了楚王的话,必要时也可动用武力逼迫楚王答应,毛遂思及此,便不顾阻拦冲进了大殿。

楚王见毛遂佩剑而来,不由大惊失色,随即下令要处置毛遂,可毛遂却也不甘示弱,握住剑柄道:“大王之所以敢处置毛遂,不过是仗着楚国之众,可如今我离您只有十步之遥,若是毛遂想取您的项上人头,不知是大王的千军万马快,还是毛遂的剑快!”楚王听毛遂说出如此狂悖之言,也不敢轻举妄动,厉声道:“你擅闯大殿,到底所谓何事?你若说不出来,我定不饶你!”

毛遂见事情有转机,于是说道:“大王,我们此番前来就是为了恳请您能够发兵援赵。当年,商汤紧靠七十里地成为天下之主,周文王依靠百里之地让诸侯臣服,而楚国方圆千里,强兵百万,这便是称霸的资本。当年,他白起率领几万人就敢大举伐楚,一战攻取鄢郢二都,再战焚烧夷陵,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啊,难道大王您就无动于衷吗?”

楚王听了毛遂的一番话,内心有了动摇。如此深仇大恨,他怎么可能会忘呢?可是秦国的力量过于强大,楚国远不是它的对手,若是引火烧身,定会带来灭顶之灾。

毛遂知道楚王的顾虑,于是又劝道:“大王有忧虑是自然的,但是也需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,如果赵国被灭,那么韩魏两国必然见风使舵,归顺秦国,大王又怎知下一个不会是楚国?”

毛遂的意思很简单,若是赵国被灭了,楚国便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,既然横竖都是祸,不如与赵国联盟,保住了赵国也就是保住了楚国,合纵抗秦不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。

毛遂的一番话让楚王茅塞顿开,随即答应平原君发兵救赵。而毛遂也因为说服楚王一事,被平原君拜为上客,成为赵胜最重用的门客之一。

就在楚国同意出兵的同时,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不顾魏王的反对,暗自窃取魏国的虎符,率领驻扎在魏、赵边境的十万大军火速赶往邯郸救援。

然而,远水救不了近渴,魏国与楚国的援军还在赶来的路上,秦军便已经兵临城下了,王陵得知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后,随即下令,对邯郸发起全面围攻。

此情此景,让赵胜不禁想起了长平之战,只是,长平失守尚不致亡国,而如今,邯郸若是失守,赵国将万劫不复。

在秦军猛烈地攻击下,邯郸粮草尽断,将士们缺衣少食,疲于作战,眼看援兵迟迟未到,瞬间丧失了斗志,甚至有人提出不如缴械投降,以保邯郸。

平原君见状忧心忡忡,当年,长平一战,老将廉颇指挥五十万大军,后方百姓日夜支援,尚且没能保住长平,如今邯郸内外交困,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。

眼见破城在即,城内一片慌乱,平原君府中也是萧瑟一片,曾经的三千门客也是走得走,逃得逃。就在平原君焦头烂额之际,一位名叫李谈的门客前来求见。

平原君见李谈不愿离开,不由劝说道:“邯郸将破,国不将国,我已为先生们准备好了钱财,先生若是不想沦为秦人的奴隶,还是早些走吧,”

李谈见平原君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,劝说道:“难道公子已准备缴械投降,公子怎能如此糊涂,难道秦国大肆进攻,只为夺取邯郸吗?他们的目的是攻灭赵国,就算今日归降,也难逃屠城之祸,当年,四十万赵军命丧长平,公子难道忘了吗?”

平原君如何不知道其中的风险,可是如今城中粮草断绝,将士们支撑不了多久,他也是无能为力,不如赌上一把,也许秦人能放过赵国百姓。

可是李谈不这么认为,秦人彪悍,邯郸城破,赵国百姓不会有好下场,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,既然都是一死,不若拼个你死我活。

秦军虽然勇猛,但是邯郸也是固若金汤,短时间内难以攻克,只要赵国百姓万众一心,支援前方,等到魏、楚联军一到,邯郸的危机便可解除。

思及此,李谈便劝说平原君道:“如今,邯郸城的百姓已经析骨而炊,易子而食,前线更是粮草断绝,甚至削木为矛,公子与其将钱财留给我们这些门客,不如将它们捐钱给前线的将士,安抚城内的百姓,定能唤起大家的扛秦斗志。”李谈的一番话说得平原君无比羞愧,他自认为赵国尽心竭力,可国难当头,他只顾着自己自怨自艾,完全不知前线将士竟如此凄惨,他当即决定散尽家财,支援将士抗秦。

不仅如此,李谈还建议平原君招募一支敢死队。他认为,一味被动地防御死守,邯郸城迟早会被秦军攻破。若是有敢死的勇猛之士主动出击,打乱敌人的节奏,就可为援军争取时间。

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建议,立刻起草了征兵状。在李谈的组织招募下,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很快就组建完毕了。

没多久,李谈就率领三千死士向秦军发起了突袭。俗话说,人不畏死,以一当十。在敢死队的奋勇进攻下,秦军竟然被击溃,后退了三十里。

就在此时,魏国和楚国的援军也如约而至,最终秦军不得不停兵休战,邯郸之围就此解除。而平原君也凭借合纵抗秦,仗义疏财的壮举在赵国备受尊崇。

04最后

有人说,平原君赵胜目光短浅,贪图上党十七座城池,致使秦军挥师长平,四十万赵军因此丧命,长平之战也成了赵胜的人生污点。

也有人说,邯郸保卫战,平原君赵胜仗义疏财,组建敢死队,突袭击退秦军,为联军争取了时间,得以保全邯郸,这也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
相比于同时代其他无才无德,鲜有大志的王公贵族,平原君赵胜可以可以算是贤能。所以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评价他:

诸子中胜最贤。

可是,这依然不能抵消他谏纳上党,引发长平之战的祸事,所以司马迁也批评他:

未睹大体。鄙语曰‘利令智昏’,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

但是,平原君赵胜能够知错认错,听取门客的建议,牺牲自身利益保全了赵国,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尚品德。

战国四公子中,孟尝君田文在封地去世,后世子孙被屠杀殆尽;春申君黄歇被刺客砍下头颅,死于非命;信陵君魏无忌在大梁郁郁而终;只有平原君赵胜得以善终。

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,平原君可以算是能力平平,可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,他座下有公孙龙、邹衍、毛遂、赵奢为其效命,可见,他担得起贤能之名。

虽然,史料上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,但是他对赵国的忠诚,敢于组建敢死队的勇气和仗义疏财的豪气不能被抹杀!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pingyuanzx.com/pyxxw/18870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